WhatIsFlowState

心流|什麼是心流狀態|「心流=幸福」|哪些活動能進入心流體驗?

flow state (n.) a mental state in which a person is completely focused on a single task or activity 我的理論:幸福=每天的生活品質。生活品質=工作 ✚ 休閒時間 ✚ 人際關係品質。 若從是所有相關活動時,都能進入心流狀態=當下和持續地獲得幸福。 為什麼我們要追求心流狀態?為什麼 「心流=幸福」? 最美好的幸福時刻,發生在一個人刻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,以完成某件具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的時候。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,是對自己精力和時間,用在對的地方感到滿意。 所謂成長,就是不停把自己往舒適圈向外推,逐步突破限制。心流的狀態就是在這個區間,持續進入心流,你就是在一直進步,並享受此刻正在從事的活動帶來的快樂,而不是「要是我能做到這件事」之後才能獲得的未知獎賞。 斯多葛主義中的eudaimonia,意指「最佳版本的你」。斯多葛派相信,大自然要我們成為那個最高版本的自己。我們的天性就是會去追求更好的自己,將我們人類的潛能喚醒。因此,要和自己的內在精神融洽相處,和理想自我和諧共處,也就是盡可能接近那個潛在的至高自我。 所以,每一天追求心流、活出最高自我,就是活在快樂成長的此刻,亦是我對於「幸福」的定義。 ☁️ 什麼是心流狀態? 心流,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,在這種狀態中,時間感、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,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感,如同進入了一種「自動運轉」的模式中;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流發而來,故稱之「心流」。 autotelic (adj.) 自動運轉 (of an activity or a creative work) having an end or purpose in itself. 在心流中,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。專注,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,藉以建立意識秩序,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;努力克服挑戰,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。 最優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,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。 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「心流」,你將擁有更快樂的人生。 電影 […]

心流|什麼是心流狀態|「心流=幸福」|哪些活動能進入心流體驗? Read More »

Banner_什麼是成長思維

什麼是成長思維 Growth Mindset|影響一個人終身成就的關鍵是這項|心態致勝|好書分享

Growth Mindset 一詞近年極為盛行,尤其是在創業圈。 「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,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,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。心態,才是影響個人學習、成長、人際關係、終身成就、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。」 你有聽過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嗎?又是從哪處知道這個理論的?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源於Stanford University 的心理學教授 Professor Carol Dweck 所著的 “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”。 「思維模式」理論,認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:「成長思維模式」 與 「固定思維模式」。 我初次接觸到的是中文版:心態致勝。聽起來很像教人賭博的書藉,而且封面相當醜。幸好,書面一句「比爾‧蓋茲(Bill Gates)年度唯一推薦成功心理學書籍」吸引了我(文首的句子就是BG的書薦),在做了簡單的選書檢查後,買了回家,用兩小時讀完。(不好意思,我的人生沒有360度改變。) 那為什麼我經常提起這本書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對我的生命的影響也舉足輕重?從小到大,我覺得自己難以融入同輩。小時候身邊的人都是活在普通的家庭,對他們來說,讀大學是不可能的事,要到世界各地旅行更是天方夜譚,成績夠升級就可以,最重要的還是能賺錢養活自己。但我是個奇怪的小孩,經常說要出國遊歷、去拜訪希臘羅馬意大利的歷史古跡,甚至要認識總統、企業家和名人。那時候的大人當然會笑小孩就是愛想像,還好我有個一直支持自己的父親。理所當然,我和許多同齡生都相處不久,整天嬉戲不是我最享受的活動,我渴望認識能教我更多知識的前輩。漸漸地,我學會交筆友,或是與年紀大的人交朋友。有些同學罵過我孤僻、難以相處、態度囂張、自以為是等,不懂事的小孩當然會覺得是自己的錯。於是,在班房、現實世界,我變得更沉默。 直到遇上一兩個仁師,經常鼓勵我說出自己的觀點,贊同我提出的問題,而不是用「這些沒用的不要問」既態度忽視我後,我開始建立起獨特的信心。不可自高一等,繼續保持謙虛,但不要埋沒我的想法。這個故事為什麼與這本書相關?因為我發現大部份討厭我的人,多是活在固定思維中,無法理解我的成長思維。例如我小時候英文和廣東話都不純正,沒錢去上補習班,那就開英文電視台、去圖書館借幾本英文書和字典,慢慢學吧;但我的同學就會說英文很難、什麼都很難,根本沒可能學會。又例如做小組報告時,我總會提出可以做得更好,像是嘗試一下新的表達方法,他們就會煩燥,做完就好,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? 即使現在,身邊都是成年人,偶爾還是會有人說:「我不覺得你看很多書很厲害呀,像我幾年都不看一本書,我也很成功呀。」(當然,我聽到時內心和外在都在反白眼的。)我閱讀不是為了打卡,是當你了解到世界之大,我們所知的那麼少,你不能再容許自己在處於無知的狀態。你明知自己可以成長,可以懂更多,為什麼要放棄這個機會,做一個井底之蛙? 第二個這本書解答我的,就是為什麼我能比年紀差不多大的人獲得更多成就和經驗,因為我總是在成長,28年的生活幾乎沒有停下來固步自封。 書中啟發我的另一點,是人們對失敗的反應,對你的人生能否成功有極大影響。 擁有「定型心態」的人,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,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。擁有「成長心態」的人,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,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,可以藉由努力、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、成長。 由於Bill Gate的推薦,網路上已有許多人簡化書中理論,說得精楚易明,我也不會再重複太多書中的內容。為大家找到數個解釋的不錯的素材,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請細讀。最好,當然是買Professor Carol Dweck的書由頭讀一遍。 最終,我希望你讀完這篇後,能夠對自己更有自信。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,我們都有能力去控制、改變能力。不要因為他人對你的評價淹沒你的觀點。質疑自己時,你應該做的是更深入認識和了解自己,花更多時間鋪一條僅屬你的未來道路。 1. 解說Fixed Mindset 與 Growth Mindset影片 by John Spencer 2. TED — Developing a Growth Mindset with Carol Dweck

什麼是成長思維 Growth Mindset|影響一個人終身成就的關鍵是這項|心態致勝|好書分享 Read More »

meaning of work

天職之旅|怎樣找到理想工作?在工作上獲得快樂的方法

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快樂?職場上快樂的人又有哪些特性? 大家有聽過三個工匠的故事嗎? 在中世紀的一個歐洲小鎮,有三位工匠在工作。 當別人問他們在做什麼,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: 第一個工人只把工作看作是一種重復的生活方式。第二個工人把工作看作是賺錢的手段,他可能總是在想:「有沒有能賺更多錢的工作?」 而第三個工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種使命,他為了建造大教堂和小鎮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工作。 我們常聽到別人說,要找到你的使命感。但到底從何找到?其中一個工具叫Igikai,你可以在這篇文章找到怎麼運用它。目前我在打造的課程,則包含更多不同的工具幫助我們找到天職。 這個課程的文字版將會免費公開!視頻版則會在文字版完成之後才發佈。 天職到底是什麼? 天職就是「實現理想人生的工作」,而【理想人生】=你想獲得的【東西】 + 【想成為的樣貌】。 你想獲得的【東西】就是理想中的生活,試試想像一下未來完美的一天,你會怎麼渡過呢?這又可以稱為【理想的未來/狀態】。舉個例子,現在許多年輕的人都想擁有「時間自由」,能在世界不同地方旅居、工作,不用打卡上班過9-6的社畜生活。「能自由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」就是你的理想未來。 我其中一項【理想的未來/狀態】,就是能夠每年旅居日本一段時間(一個月到半年不等),最好是能帶上我家人和兩隻小狗。 【想成為的樣貌】往往來自於我們崇拜、尊敬的人。不一定是要很偉大的人物,但是你真心喜歡,甚至渴望自己能夠成為的人,就算是電影、漫畫、遊戲、小說裡的角色也可以喔。 巴菲特是不少人的偶像,但我想要變成他的原因和他的財富無關,而是想要像他一樣每天可以有大量時間閱讀和思考,不急於去做決定、或執行,因為我是一個重視質>量的人(這是也價值觀的一種)。 天職是找到人生幸福的第一齒輪 人生幸福的方程式就是:找到天職,化為工作,在職場上進入心流,利用天職再加速成長,累積人生資本,你就能建立到成長迴圈。 除了自問自答的方法,另外一種就是使用人類圖,找出你的人生使命。所以這網站會主力分享這兩主題的內容,還有與生產力、個人成長、理想人生等文章。

天職之旅|怎樣找到理想工作?在工作上獲得快樂的方法 Read More »

人生4千個禮拜

人生短暫,我們要怎樣運用時間? 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讀後感&讀書筆記

原文書名:The Four Thousands Weeks 作者:Oliver Burkeman 💡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💡 讀後感 我曾經是生產力狂熱者。 在追尋和學習不同的時間管理方法後,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:做更多的事,並沒有讓我更快樂,而且更焦慮。 拿讀書來說,由2016年我發現自己每年讀50本書,開始到2019讀完160本,知識量沒有增加多少,卻開始使我有點不想再讀書了。這件我本來很享受的事,竟然變成了沒有意義的數字。 當我讀到這本書的簡介後,得知它其實是一本偏哲學,而非再講時間管理實用技巧的書,就立即決定下單。它從原則上、底層開始解答了我遇到對時間焦慮的問題。我們一直追趕進度,每年寫下更多目標,郵箱收到更多郵件,社交媒體追蹤更多的人……這排山倒海的「工作」或是「事情」,足以把每個人弄跨。 這是一本說很多「大道理」的書,但在讀的時候,我醒覺了為什麼自己無法執行這些大道理:總是要累壞身體以後,我們才知道限制一直都在,只是我們沒有選擇清醒面對。 所以我選了這本書為第一本要分享的書。老實說,這種非實用類、工具類,文體沒有結構性更像散文的書很難寫書稿。我足足讀了三、四次,才能把這個主題重構,寫成筆記。 這過程也讓我明白,原來許多啟發性的字句,往往就是沒有輯邏性,因為它不是要把知識塞進你的腦袋,更多的是讓你先跟隨作者的思想漫遊,然後自己思考一下他說的到底對不對。往往,這些書對我影響更大。 💡 10個要點 詳細每一點的解說收錄在閱讀筆記之內。

人生短暫,我們要怎樣運用時間? 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讀後感&讀書筆記 Read More »

Scroll to Top